前言
国际原油每桶美元的时候,国内油价6.3元每升;等国际原油价跌至75.56美元时,国内油价7.4元每升……油价在今年终于迎来首次下调,加满一箱油能省超20元!
国际原油在跌,国内油价在加,这难道是桶贵了吗?这个段子的潜台词是:不管国际油价是涨是跌,国内油价都是涨涨涨……
先陈述一下个人观点,再回过头来看这段话将更清晰:
首先,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关乎到整个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发展。所以在中国,石油一直处于完全垄断地位。目前石油企业主要为三家: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三大企业负责的板块也不一样,中石油主要是采油,中石化是炼油,中海油主要开发海油田。
在中国,大多油田是陆相油田,油质非常差,且储层的渗透率低,导致成本高、产量低。目前中石油开采成本大概是50美元每桶,只要国际油价在50美元以上,那基本上是能够盈利的;中石化是炼油为主,且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原油,如果国际油价太高,进口成本就越高。所以,俩家企业对国际油价的期望是相互冲突的。
在08年前,国际油价高达美元每桶,在油价达到高峰的时候,中石油的利润不断上涨,中石化的亏损也不断达到高峰。所以那段时期,国家每年动不动就给中石化补贴几百亿;在09年以后,国际油价疯狂下跌至30美元每桶,从那以后就反过来了,中国石油基本没有什么盈利,但是中国石化盈利能力却不断的增强。
很多人都知道这两家油企,像是企业,更像是一个机关部门。因为他们是有国家派发的任务的,必须要保证年产2亿吨的基本开采量。在产量和盈利不可兼顾的时候,正常情况下是以产量考核为优先,那些被快速提拔上去的都是在产量上有重大贡献,而非盈利方面。
保证产量后,就要追求利润,那利润从哪里来?只能从成品油上抠,这就是中国油价为何一直比较高的主要原因,如果真的完全和国际油价接轨,让外国企业无限制的进入中国,那中国的石油就废了,这将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军事。所以大家不要老盯着外国的低油价,现在的油价和委瑞内拉、俄罗斯、沙特、伊朗那些国家相比是高很多,但是不要忘了那些国家是产油国,这是没有可比性的。
韩国一个西瓜折算下来元、科威特的淡水比石油贵、非洲的泡面是当地的高端食品……
总有一些人拿着中国贵的商品和外国的低价商品相比,从来不拿外国贵的东西和中国便宜的商品对比,也从来不考虑每个国家的国情。
再疫情的影响下国内的经济增长形势并不乐观,两会提出的全年5.5%的增长目标基本上实现不了,上海等疫情严重的区域全年经济可能负增长。
而外部环境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俄罗斯和乌克兰一战,油价创14年来的新高,进出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原本计划基建能够发力,所以财政支持力度还是很大的,1-2月份也是按照这个逻辑在走。
但是房地产基本上也是歇菜了,三四线商品房很难销售,上海原本市场还不错,但是受到疫情冲击,房地产销售也会是负增长。
CPI的压力现在看来,也比之前预期的还要大。一方面是油价等大宗商品的上涨,另一方面是疫情的传播导致物流配送不及时的生活物资价格上涨。
上海的青菜价格都在10元/斤以上了。
一季度货币供给10%左右,经济预计增长可能在5%左右,可以想象通胀的压力。
现在央行降准以后,随着美国加息的角度越来越近,现在中美两国的国债收益率已经倒挂。后续货币政策的调整压力也会进一步增加。
可以想象,货币肯定会放松,但是通胀压力也会上升,调整的空间会越来越小。
这次降准无论是强度还是目的,都与去年7月、12月的降准完全不一样了。
去年的两轮算是主动进行的微调,降准+MLF缩减对冲,其实也没有放多少水。
这次的迫切性和当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开年奥密克戎的肆虐,几乎东部发达地区轮了一个遍。上海还陷在泥沼中心,如果迟迟不能解决,汽车产业也是十分危险。
这波疫情处理完,更多宽松政策肯定要落地了,迫切性会比较强,甚至可能不需要疫情结束就会推出,而且今天还看到国家鼓励拨备率较高的大型银行降低拨备率。
拨备覆盖率是贷款减值准备与不良贷款总额的比率,简单说就是另一个可以提高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的方法。
结语
但是这波宽松一定一定一定要定向发放了,千万不要出现年那样大批进入房地产和其他各类金融资产的情况,而PPI和CPI剪刀差问题自从年底出现之后,就始终未能扭转,持续维持在7%以上的差额。
今日话题:油价迎来今年“首次下调”,为何油价这么“难降”,原因在这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