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经济参考报
“这是中国的荣光,这是中国石化的荣光,这是中国石化每个参与者的荣光。”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当红色手持火炬“飞扬”嵌入大雪花形状主火炬台中,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总经理林生兵热泪盈眶,连说三个“荣光”。
在冬奥火炬“飞扬”的背后——从火炬制造、到火种采集、再到火炬传递,始终贯穿着一支特殊团队——中国石化冬奥火炬团队的心血和汗水。
造火炬:彰显央企黑科技
据了解,为实现“绿色冬奥”的庄重承诺,此次北京冬奥火炬有两项“首创”。一是内部燃料,把过去天然气改为更加洁净的氢气;二是火炬外壳,需要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以解决氢燃烧时高温难题。
这两项任务都交给了中国石化。前者由燕山石化完成,他们从氢气充装、测试、运输保障等各环节入手,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和保障措施,确保所供氢气的质量安全。后者则由上海石化承担,这是一项赋有挑战性的任务,其中蕴含着科技创新。
年6月,接到为火炬研制碳纤维外壳的任务时,林生兵做的第一件事是找样品参考。但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最上端燃烧部分采用铝合金材料,燃烧口在内壳中间;“飞扬”外壳采用碳纤维,燃烧口在内壳和外壳之间,这就要求碳纤维外壳要经受住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而一般树脂和碳纤维复合材料只能经受摄氏度左右的温度。
“碳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被誉为材料中的黑黄金。”林生兵告诉记者,中国石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的碳纤维技术,是国内第一家、全球第四家大丝束碳纤维生产企业。而此次冬奥会火炬要求采用了三维编织技术,这是碳纤维成型当中的一个技术突破。上海石化就此开展技术攻关,引入高性能树脂与碳纤维一起制成碳纤维复合材料,解决了在高温制备过程中火炬外壳起泡、开裂等难题。
年春节后,林生兵拿着火炬样品进京,得到冬奥组委和专家一致认可,具备“轻、固、美”的特点。随后,他们又按要求开始“跨界”生产火炬。年1月18日,1支“飞扬”火炬送抵北京。1月27日,在北京年冬奥会开幕倒计时8天之际,这1支碳纤维火炬“飞扬”,正式交付北京冬奥组委。
采火种:万里长空守护情
中国石化冬奥火炬团队,不仅是火炬“飞扬”的制造者,还是奥运火种采集和火炬传递的守护者。
年10月18日上午,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举行火种采集仪式;10月19日,火种交接仪式于雅典帕纳辛奈科体育场举行。这些仪式全球直播,数以亿计的观众在世界各地收看。在现场,有两位中国石化人——上海石化仪控中心首席技师富小青、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战略合作部主持工作的副经理胡晓。作为技术人员,他们的任务是保障火种顺利采集并安全运回中国。
据介绍,在火炬点燃和运送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火炬点燃仪式上第一棒的安全性。第一棒火炬从赫拉神庙的采火器中取得火种,整个过程举世瞩目。根据航空货运规定,火炬燃料属于危险品,火炬运输至雅典,火炬内燃料是平时的三分之二,这意味着燃料的储备十分有限。
“以往出现火炬无法点燃的情况有不到5%的概率。为了采集顺利,我们不断试验。”富小青说,“我工作33年,经历了很多事情,但没有一次能和这次相提并论。这次的压力真的太大了。”富小青和胡晓分工合作,相互补台。如遇突发情况,富小青负责技术支持,胡晓负责对外沟通。
实际上,早在年9月上旬,富小青和胡晓就开始了火炬技术保障的前期准备,前后去北京和广东参加培训,学习火炬内外壳、燃料瓶系统的组装和拆卸以及仪式火种台的使用。培训时正值中秋节,身处他乡的富小青和胡晓无法与家人团聚。年10月中旬,火炬点燃仪式之前,他们便前往希腊,开展火炬保障工作。按照要求,火种在运送途中不能熄灭。他们轮流值守,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