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石化 >> 石化资源 >> 正文 >> 正文

恒逸石化2018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石化 时间:2023/2/2
偏方治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66445.html

恒逸石化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概述

(一)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年,公司创新发展与经营的模式,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开展聚酯产能并购整合,持续推进产能结构优化调整,巩固提升了新一轮的成长周期。年,公司全力推进文莱炼化项目建设,积极开展产业并购整合,投资高新技术纤维,共建化纤产业智能化平台。同时,充分利用公司资源和发展优势,抢抓行业周期向上的历史机遇,经营业绩持续改善,推行智能制造,实施精益生产,提升品质品牌,壮大贸易和物流,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协同,行业地位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年,在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下,公司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79%。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25亿元,较年初增加66.53%;资产负债率62.6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0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6.77元。

报告期内,随着公司所处的精对苯二甲酸(PTA)、聚酯纤维、己内酰胺(CPL)等领域景气周期延续以及公司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公司坚持高质量发展,经营质量效益持续改善与提升。公司净利润较年同期持续增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62亿元,同比增长16.47%。

公司产品产销两旺且产销量稳步增长。报告期,公司产品产销量继续增长,其中:PTA产品产销量(控股子公司浙江逸盛)分别达到.33万吨和.62万吨;控股子公司聚酯产品产销量分别为.18万吨和.8万吨;己内酰胺依然保持满负荷生产,产销量分别为32.26万吨和31.82万吨。报告期,公司实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6.75亿元。

(二)前期披露的经营计划在本报告期的进展

1.文莱炼化项目建设进入收尾阶段,各项装置陆续完成中交年,受益于中文两国政策支持以及银团贷款顺利落地、公司“一带一路”公司债券的成功发行,文莱炼化项目进入快速的全面实施阶段,各项工作均有序推进。截至本报告披露日,项目已累计发生建设期投资额,万美元,项目总体建设进度累计完成92.78%,项目按计划稳步推进,工艺管道安装已接近尾声,各单元按计划陆续中交,部分公用工程已开车运行。

2.聚酯并购整合成效显著,公司聚酯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年,公司顺势而为,秉持高质量发展理念,抓住行业复苏回暖的大好时机,积极大胆践行“资本+并购+整合”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并购、新建、托管等多种方式,促进公司聚酯纤维的产能升级和技术提升,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持续提升聚酯市场竞争力。

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项目成功实施,完成了控股股东恒逸集团旗下两家聚酯公司和双兔新材料的资产注入,并募集29.5亿元配套资金用于新建75万吨聚酯升级改造项目。项目的成功实施,标志着传统制造业依托并购整合模式的成功创新,树立了行业类并购整合的新典范。通过聚酯并购整合及新建工厂,公司聚酯产能截至本报告披露日达到万吨,进一步丰富了聚酯产品结构,提升了公司主营业务规模,强化了公司产业链发展优势,并巩固了在聚酯的行业龙头地位。

3.积极推进“制造”向“智造”转变

(1)以数字化为手段打造智能化供应链系统

报告期内,公司在创新数字化技术应用,在互联网营销模式、线上智能定价系统、挖掘恒逸微商城供应平台等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基础上,充分利用技术引进引领管理创新,以单锭数据流项目和海宁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为生产运营项目的起点,打好生产端信息化基础;物流方面以TMS、托盘共享、园区物流为切入点,做好物流一体化的基础;营销端的微商城、闭环系统作为智能商业的急先锋,初步形成了生产线—产品—仓库—物流——客户的智能化供应链闭环系统。

(2)智能制造助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生产高效型科技产业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尝试运用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公司尝试建立集中式大数据平台,以推进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启动“恒逸工业大脑·飞兔行动”,在己内酰胺动力装置锅炉燃煤效率提升改造项目中,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运用优化了己内酰胺燃煤优化一期项目,降低能耗,提高热效率2.6%;在导热油炉项目中,通过离线数据的采集分析,目前算法模型通过模拟测试,已实现煤耗降低1.5%以上。此外,公司结合自身生产工艺需求、智能制造技术规划,与供应商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实现自动络筒、自动包装线、智能外观检等8项技术改造,2项技术创新,为将来在行业内进行智能制造项目的商业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4.科研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助推恒逸持续领先

报告期内,公司制定了“研发十年攀登计划”,不断加大高附加值和差别化产品的开发,逐步实现了产品结构的“多样化、系列化、优质化、独特化”。公司自主研发出的无锑环保聚酯产品实现了熔体直纺长丝产业化,从源头上解决了涤纶纤维中重金属锑可能造成的污染和健康问题,该产品成功入选年/年流行趋势产品。仅差别化纤维及其生产技术领域,年共实施科技开发项目62项(含国家重点项目2项),实现成果转化16项,成功申报中欧国际合作重大项目1项。此外,年度申请专利共20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年度获得授权专利共7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参与制定各类标准共11项。

为进一步改善研发条件,公司在海宁投资建设3万多平方米的中试试验基地,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研发需求,面向未来先进技术的研究开发,年内先后与浙江大学、东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建立了联合研究开发平台,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为公司长远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5.人才梯队建设持续深化,公司未来发展更具活力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实施组织模式改革,以适应组织规模的迅速扩大及业务形态的变化。

公司实施生产、安全管理、工程管理、供应链、研发管理组织机制创新,进一步强化体系建设并促进板块互动、协同的提升,并积极探索敏捷性组织设计,推进跨团队协同,持续激发创新动力。

同时,公司继续强化职业化团队建设,加大储备大学生及核心人才引进,通过自主培养、关键人才引进、核心团队组建等多种方式,坚定不移地深推组织变革,尤其是一些年轻化的高学历人才、研发人才、国际人才的加盟更是充实了公司的人才队伍。年轻化、职业化、国际化管理团队更具活力,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做好了战略储备。

为持续提升人才的专业技能,构建学习强企的文化氛围,恒逸大学全面运行。聚焦不同层次人才的“蓝”系列人才工程深入实施:“深蓝计划”旨在推动高层战略视野和领导力提升,“蔚蓝计划”推动公司中高层领导力提升,“潜蓝计划”推动公司储备管理梯队建设,“新蓝计划”升级实现高质量人才储备。针对不同层级设计专案的培养计划帮助各梯次人才的持续提升,源源不断地为公司经营发展注入新活力、新思维。此外,公司持续开展了第三期员工持股计划,将员工个人发展与公司发展结合起来,营造同创共享的经营发展理念。

6.以客户为核心,持续提升聚酯消费市场管理活力

报告期内,为更好地服务和回馈客户,打造更有“温度”的企业品牌,公司在推出“品牌服务日”的基础上,推出“走进客户系列专访”活动,近距离聆听客户声音,进一步提高客户满意度。

同时,为更好地贴近下游市场,满足客户需求,公司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在差别化基础上打造高端聚酯产品,丰富公司产品结构。此外,为保证聚酯端产品销售款项的及时回笼,公司聚酯产品继续深化现款结算、款到发货的结算模式,且公司依托既有的经营平台,扩大主营业务范围,有效地保证了全产业链利润的实现。

二、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发展战略展望

继续坚持巩固、突出和优化主营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石化化纤产业链,完善“涤纶+锦纶”双轮驱动的产业链,深化石化贸易、石化物流和石化金融的“石化+”多层次立体产业布局。全力促进文莱炼化项目投产,创新投融资方式,投资高新技术纤维,共建化纤产业大数据平台,推行智能制造,实施精益生产,提升品质品牌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协同、同创共享,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努力把公司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石化产业集团之一。

(二)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年,行业内生增长效应增强,各家龙头企业加速布局产业链上游,各大民营炼化项目均进入投产高峰期。科技加码促进下游的技术化改造,数字化生产、智能制造成为聚酯化纤这一传统行业的新增长点。随着上下游的同步快速推进,化纤行业“强者恒强”的经营格局在年将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1.预计年国际油价稳中有升,利于石化化纤产业链稳步发展

年在OPEC继续坚定落实减产计划后,油价逐步回升至年上半年水平,叠加美国增产的影响,年国际油价预计仍将维持在50-80美元/桶区间宽幅震荡并且进入缓慢上涨周期。原油价格的回暖复苏,在成本端给下游涤纶和锦纶等化纤产品提供了有利的价格支撑,有利于“原油-PX-PTA-涤纶”与“原油-苯-CPL-锦纶”产业链的稳步发展。

2.PX、MEG产能释放,产业链利润向下游传导

年是国内炼化投产大年,多套民营炼化项目将陆续投产,项目均配套大产能芳烃装置。随着PX产品的陆续投产,国内现货流通量将逐渐增多,极大可能将部分PX利润让渡给PTA及下游环节,产业链各环节的利润分配将更加合理,也将有利于提升产业链效率,带来PTA-聚酯产业链新一轮的景气上行。因此,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的PTA工厂的议价能力将明显提升。

同时,PX产能的较快增多,推动PX产品进入全球化竞争格局。由于炼化一体化路线的PX生产成本显著低于日韩企业传统石脑油路线的PX成本,新建的PX项目未来将在全球具有高竞争力,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掌握核心议价能力。

3.“PTA-聚酯”产能有序扩张,供需平衡支撑长期良性发展

(1)PTA供需更加偏紧,进入行业新上升周期

预计PTA在年度的新增供给依然非常有限,而从下游聚酯需求来看,年聚酯市场依然处于需求高峰,预计增速将继续保持9%的稳定增长。下游需求持续增长同时产能增长十分有限,年PTA利润将进一步升高。随着长期持续的紧平衡结构、产业链一体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炼化项目逐步投产,PTA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

(2)聚酯需求持续高速增长,终端市场形成有力支撑

近年来,聚酯行业整体运行良好,市场延续景气趋势,行业格局持续向好,终端需求保持高速增长。年国内聚酯表观需求增速11.67%,继续保持较高需求增长。

未来,年聚酯下游终端刚性需求增长率有望继续保持在6%以上,同时随着外部世界贸易摩擦的缓和、增值税率的下调、行业内部PX的跌价预期以及可能带动的对进口PX原料的替代效应,聚酯行业未来仍然存在较大的需求增长,盈利能力仍有上涨空间。聚酯需求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贸易摩擦的缓和,中国对美国服装出口额已出现回升。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我国年1-12月份化纤制纺织品及服装出口总额1,.66亿美元,同比增加14.08%;1-12月份化纤制纺织品出口总额.84亿美元,同比增加22.14%。

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平台经济迅速崛起,互联网平台成为新经济的引领者,电商消费正呈现出新一轮增长趋势,为中国经济的转型、中国消费的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促进纺织服装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特别是刚性需求较强的农村市场,进而支撑聚酯的需求。

终端市场对聚酯行业形成有力拉动,助力聚酯需求的高增长。

3)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性支出平稳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主要消费群体对纺织服装、服饰品质的要求与消费能力同步提高,消费升级大大拉升了对聚酯差异化产品的需求。特别是,“十三五”国家规划纲要提出,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比年翻一番,这将有利于纺织服装、服饰业等终端消费性支出提高。另外,二胎政策完全放开利好纺织品服装产业,人口增长率从年开始回升。人口基数的扩大,有望带动中国纺织业、服饰业消费市场持续增加。

目前,聚酯行业七大生产商的行业集中度约为47.7%,未来聚酯产能扩张将集中在龙头企业之间,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预计年七大生产商行业集中度将达到57.7%(数据来源:CCFEI)。良好的竞争格局将有助于扩大龙头企业对于市场的掌控能力,龙头企业议价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企业还能借助较大的生产规模减少储运成本,盈利能力也有所增加,更有利于行业长期发展。

(三)公司年经营思路展望

1.早日实现文莱炼化项目投产,打通产业链“最后一公里”

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建设项目,在年11月19日,中文两国签署的《联合声明》中,双方专门提及要求“推动恒逸文莱大摩拉岛石化项目合作安全顺利开展”。

公司将全面加快推进文莱炼化项目,该项目预计在年二季度进入投料试车阶段,三季度进入商业运营。在文莱项目收尾阶段,公司将做好各项设备的调试、验收与投料贯通工作,在追求效率的同时确保质量与安全,文莱炼化项目投产后,正式打通公司产业链上游原材料瓶颈。

文莱炼化项目建成后,实现向石化产业链上游延伸,公司将打通整个石化化纤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产业链一体化”的战略布局,显著降低产业成本,提高持续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未来,公司将继续蓄力前行,借助文莱炼化项目实现上游产业国际化,逐步打造成全球综合实力领先的石化企业。

在确保一期项目顺利投产的同时,公司将同步推进文莱炼化项目二期的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制定,敲定文莱炼化项目二期的主体工艺框架和产能构成。

2.打造聚酯产业数字化标杆,实现聚酯产业高质量发展

年,随着大数据应用与工业生产的结合进一步深化,高端科技对产业的未来发展促进作用进一步凸显。公司秉持“制造”向“智造”转型理念,始终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坚决执行战略规划落地,积极实施聚酯产业发展升级。

(1)加快智能化工厂建设,引领纤维产业科技转型

根据公司战略发展的规划指导,为满足市场对功能化、智能化纤维不断增长的需求,促进公司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同时顺应产业转型的需要,公司正以数字化智能工厂为蓝本,加快海宁新材料和嘉兴逸鹏二期两个智能化工厂项目的建设。

智能工厂生产环保化、功能化、差别化纤维,未来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智能工厂项目投产有利于优化公司的产品结构,提升化纤产品附加值,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稳固公司的行业龙头地位。

(2)加大研发差异化聚酯产品科研投入,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对于纺织品的需求发生着质的改变,快速、盲目、数量为王的市场增长模式已不复存在,质量、性价比、差异化已取代价格成为现阶段消费者的主要衡量标准。

年,公司继续加大产品、技术、科研的创新投入,定位多功能、高品质、差别化化学纤维市场,全力支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高高附加值差异化产品的比例,真正将公司建设成为一家科技领先的国际石油化工企业。

3.推动“石化+”战略做大做强

石化贸易上,公司继续利用石化产业体系和上下游客户资源,强化贸易与实业联盟,提高资源控制力和对产业的增值服务能力,依托现有的经营平台,培育与壮大石化贸易,实现贸易性收入增长,为公司主业的发展提供相应支撑。

石化物流上,公司将全面推动产成品配送一体化,打破传统的进、销、存分段管理脱节模式,借助物流TMS系统平台,实现各环节的配送无缝连接,并对数据收集生成大数据库。

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实现精益生产和精准营销。

4.以科研创新和智能制造为载体,推进公司创新发展

年,公司继续坚持科研开发的成果导向、效益目标,推进PTT及弹性复合纤维实阻燃聚酯及纤维的产业化。在深入研究无锑环保聚酯特性的基础上,扩大无锑环保聚酯应用,完成目标从简单的社会效益体现转向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同时,继续加大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投入,在关键技术、设备创新和高附加值差别化产品研发方面涌现更多成果,提升公司科技竞争力。

公司将继续深化智能制造生产线的改进投入,着力打造智慧恒逸一体化平台。通过智能生产、决策支持,精准安全生产,规范高效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维护生产运行的稳定,生产经营数智化。

5.提升产业协同效应,完善供应链一体化管理

公司逐步打造智能化供应链,以客户需求为起点,以客户满意度为目标,搭建从生产线—产品—仓库—物流—客户的智能系统,对订单处理采用系统判断代替人为判断,对客户需求进行最优配置,为客户提供最合适的产品和最合意的服务,建立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供应链一体化系统,最终实现产供销和物流闭环管理。

同时,公司将继续推进产业链上中下游间、多制造基地间、产销研间和境内外平台间的协同,让协同效应不再局限于规模经济的挖掘,还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