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新华日报」中国经济正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科技创新成为重要支撑力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当下,国有企业既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又要担当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优化要素投入方式、完善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创新成果的激励等方面下更大功夫。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工程公司)自年重组成立以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紧紧围绕打造技术先导型公司的战略目标,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模式,协同推进机制建设完善,搭建多样化创新平台,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积极性,坚持夯基础、重研发、强队伍,在体制机制改革、科技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显著,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不断增强自身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规划引领,以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活力年9月10日,中石化南京工程公司以“优化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动力,开启建设技术先导型工程公司新航程”为主题,召开公司第一届科技创新大会。为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本次大会安排新闻宣传、论文征集、名家论坛、表彰奖励、科技大会等多元环节,围绕技术发展前沿与趋势进行专题讲解。科技创新大会的顺利召开恰是南京工程公司对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高度重视的缩影。南京工程公司坚持高处谋势,全面落实科技兴企战略,坚持以高水平规划引领技术先导型工程公司创建,加快推进发展动能转换。其中,《南京工程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战略规划和安排,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硫回收、硫磷和污水、固废处理业务等则对专项技术能力提升提出清晰的目标和实现路径。会议期间,南京工程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吴吉波表示,公司重组成立以来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工程(设计)奖40余项;“kt/a苯胺成套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安煤制甲醇转化烯烃”项目荣获全国工程建设项目优秀设计成果一等奖……亮眼成绩的取得,不仅来源于对自主创新使命的坚守,也得益于体制机制的变革。南京工程公司完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畅通从“科研成果”到“生产力”转化的大动脉,打通新技术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健全创新责任体系,公司形成以技术委员会为决策层,业务部门为管理层,各基层单位、创新工作室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层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模式,设立公司重点科研任务支持清单。每年遴选2至3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关乎公司长远发展的研发课题纳入“清单”管理,实行“项目长”负责制,挑选精兵强将,组建研发团队;实施“揭榜挂帅”制度,研发工作坚持项目化推进。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激励机制。加大对重大科研成果、专利、专有技术的奖励力度。根据成果创造与转化不同阶段的特点,建立“关键贡献者优先”的持续激励制度,落实中长期激励措施。对于重点研发项目,设置专项经费,实施全周期激励,提高这一类项目间接费用比例,赋予“项目长”在人员配置、考核奖励、经费使用上更大权责。建立完善试错容错机制,完善研发课题立项机制、运行机制、退出机制。完善创新资源高效配置机制,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将内部资源“聚”起来,推动公司内部创新资源和信息有序流通。把外部资源“纳”进来,扩大与科研院所、知名高校、行业骨干企业的技术合作。通过联合组建技术创新工作团队,建立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联盟机制,实现技术创新要素的集聚、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共享,从而实现从“0”到“1”的突破。自主创新,瞄准“双碳”攻坚关键技术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南京工程公司在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背景下,把解决“卡脖子”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致力于成为科技攻关重地、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快推进传统核心技术的升级。巩固传统产业链,以提升服务链、延伸产品链为突破口,改造提升现有技术,在传统行业产品结构调整、提高能源效率上下功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公司自主研发的硫酸低温热回收技术是节能增效的典型。年全国硫酸行业产能达1.25亿吨,该技术使硫酸装置的余热回收率从70%提高到90%以上,吨酸综合能耗则下降50%~55%,填补了国内硫酸行业的技术空白,各项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力度。公司紧紧抓住国家“双碳”战略的机遇期和窗口期,重点推进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领域业务,着重在“三新”、碳达峰、碳中和上寻求突破。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技术之一。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磷肥生产国,全国磷石膏废弃物堆存量已经达到4亿吨,每年仍然以大约万吨的速度递增。早在年,南京工程公司和四川大学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低浓度尾气二氧化碳矿化磷石膏制硫酸铵和碳酸钙技术”,实现了CO_2减排和磷石膏固废处理为一体的绿色低碳技术路线。年公司成立了CCUS工程技术中心,主动参与CCUS技术开发及工程设计,先后参与5个方向的技术研发工作。年5月,世界首套万吨级CO_2矿化脱硫渣工业试验装置建成,采用南京工程公司牵头、中石化南京研究院和四川大学联合开发的CO_2矿化脱硫渣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6月,由南京工程公司承担工程设计的中晋太行矿业有限公司30万吨/年直接还原铁工业示范装置产出合格海绵铁产品,该装置为国内首套以CO_2为原料,与焦炉煤气反应生成合成气直接还原铁,标志着国内冶金行业氢冶金时代的到来,同时也为CO_2化学转化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公司在核心专业上已形成一批技术成果和技术储备,竞争力不断提升,已形成煤化工及C1化工、硫磷无机化工、石油化工、公用工程、环境工程等多元发展的技术格局。人才驱动,营造全员创新氛围南京工程公司始终坚持“人才是公司的第一资源”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企工程,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创新科技人才工作机制,将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人才工作科学发展作为公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战略支撑。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以做好人才服务为保障,不拘一格用人才,吸引、集聚和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尤其对于紧缺人才,实施个性化引才,采取“一事一议,一事一策”的方式,近年设立“优才工作站”,从海内外重点高校吸引研发人才。逐步扩大专家队伍规模,形成不同层次的专家梯队。在公司内部成立2个首席专家工作室,以此推进集团公司及公司重点课题建设,同时以13个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引领,引导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开展技术改进、技术发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内部“导师制”,选聘公司专家3位,技术(副)总监42名,通过下达任务书、培养协议,培育了一批业务精通、善于钻研、专业领域能力突出的中高层级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的环境空间。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形成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体制,让更多的技术人才通过创新得到合理回报。营造全员创新氛围。坚持将开展职工创新活动同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团队有机结合起来,鼓励青年员工积极参与,创新团队人员构成“老中青”结合,35岁以下员工占比达到半数以上,形成了“职工创新积极性高,创新人才进步快,创新团队成果多”良好局面。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南京工程公司党委书记周赢冠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南京工程公司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理念,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发展动能,寻求内涵式发展,通过创机制、激活力、谋战略,立足科技的自主创新,致力于在新发展进程中育先机、开新局,向着技术先导型工程公司迈进。”李静李舒-09-0:00:00:0向着技术先导型工程公司迈进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enpproperty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