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石化 >> 石化优势 >> 正文 >> 正文

发力低碳化学新材料卫星化学瞄准全球化工5

来源:石化 时间:2023/12/22

证券时报记者李曼宁

从美国尼德兰港口出发,穿越墨西哥湾海域和巴拿马运河,驶入太平洋,最后靠泊在大洋彼岸的连云港禾兴石化码头,14艘巨型VLEC(乙烷乙烯运输船)就往返奔赴于这条航线上。

这是全球最大的乙烷船队,也是卫星化学()牵头打通的乙烷全球供应链。全球供应链的价值,最终指向卫星化学在连云港的全国最大烯烃综合利用项目。年8月,连云港石化项目全面建成投产。

这条令卫星人自豪的“海上气体丝绸之路”,也为公司迈向轻烃一体化发展,打造低碳化学新材料科技公司,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日,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卫星化学,证券时报社常务副总编辑周一对话公司董事长杨卫东,探寻公司把握化工产业低碳转型机遇、应对行业周期波动、高质量发展新材料业务的成长轨迹。

立足轻烃一体化发展

走进卫星化学展厅,在集团荣誉墙的正前方,摆放着一台锈迹斑斑的反应釜。这台L的反应釜,见证了企业迄今30余年的创业发展史。借助这台不太起眼的设备,上世纪90年代初,杨卫东在一间租用的仓库中开启了创业之路。

彼时,长三角地区纺织业蓬勃兴起,嘉兴也是纺织重镇之一,卫星化学把握住区位优势,从下游纺织乳液开始,一步步向上游发展。

杨卫东说,年,卫星高分子乳液单月销量已突破万吨,成为国内最大供应商,自身对丙烯酸酯需求大增。加之国内丙烯酸及酯供不应求,考虑到原料保障问题,公司决定在嘉兴基地实施产业向上游延伸,仅8个月时间,就建成年产4万吨丙烯酸及4.5万吨丙烯酸酯的装置。

年,卫星化学登陆深交所,成为国内首家具备丙烯酸全产业链(C3)的上市公司,迈出了公司发展的关键一步。

“我认为一家企业的发展还是要放到资本市场上检验,上市后第二年我们马上开始跑项目,建设了国内首套引进美国UOP技术的丙烷脱氢(PDH)装置,打造国内年产32万吨丙烯酸及30万吨丙烯酸酯。”杨卫东说。

年,国际原油价格断崖式下跌,造成了卫星化学丙烷库存与产品库存的双重减值,年,全球大宗原料市场全面萎缩,卫星化学也遇到了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经历了创业以来的首次亏损。

杨卫东对行业周期有自己的观察。“没有倒掉的行业,只有倒掉的企业,这个行业大家都在跑,企业三年不发展就等同于倒退。”在他看来,行业周期波动是挡不住的,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改变自我,“如果老说这是市场的问题,谁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在行业低谷期,杨卫东开始重新审视公司发展路线,不惜花重金聘请波士顿来做咨询,借力顶级战略咨询公司的国际视野和行业数据,打开新天地。公司此后也坚定了“产业链一体化”、“规模化”、“科技化”的高质量发展方向。

年,杨卫东带领卫星化学跨出了C3赛道,在国家级七大化工产业基地之一的连云港徐圩新区,建设国内首个乙烷裂解制乙烯项目,事业版图扩大至C2(乙烯衍生物)产业链。由此,卫星化学正式开启了“立足轻烃一体化,打造低碳化学新材料科技公司”的发展战略。

年,卫星化学将使用了多年的名称“浙江卫星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卫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变更为“卫星化学”。新的名称更符合公司业务实质,也与公司发展战略相匹配。

随着产业链逐步丰富,卫星化学的产品结构和规模同步调整,围绕C2和C3双产业链,现已构建了功能化学品、高分子新材料、新能源材料三大业务板块。

新材料产品加速布局

点开卫星化学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