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下午,“中国钢铁工业‘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展”系列活动盛大开启,本次活动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金属学会联合主办。
“十三五”期间,一大批钢铁科技人才立足岗位、思考实践,开拓创新,为行业科技进步发挥积极作用,其中,新晋两院院士作为行业学科带头人,科技杰出代表,为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我国钢铁产业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产业提供坚强支撑。
经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研究决定,授予王运敏、毛新平、刘正东、李卫、张跃、邵安林、岳清瑞、唐立新、谢建新(按姓氏笔画排序)等九位院士“‘十三五’钢铁工业科技成就奖”。其中,毛新平、张跃、谢建新三位院士是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院士简介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运敏
王运敏(.10.18-),男,非煤矿山采矿工程专家。安徽省砀山县人。年1月毕业于江西冶金学院(现江西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现任中国中钢集团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首席科学家,金属矿山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国家金属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金属矿山的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技术研究,主持开发了陡坡铁路运输系统、构建了陡帮开采设计方法、提出了露天地下三阶段开采设计原理、创建了深凹露天矿生态绿色开发新模式,成功解决了陡坡铁路、陡帮开采和露天转地下开采等重大工程技术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获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获授权发明专利33项,出版专著4部,主编专业手册2部,发表论文40余篇;创建了金属矿山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四个国家工程中心,任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董事长。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
毛新平,年6月1日出生于湖北鄂州,男,汉族,湖南省常德市人,压力加工专家。中共党员。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冶金工业部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总设计师、副总工程师,广州珠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现任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副院长、湖北省科协副主席。长期从事先进钢铁制造流程和高性能钢铁材料研究。主持规划、设计了我国第一个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国家“七五”重点工程)—珠钢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以及我国第一个以半无头轧制工艺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代表工程—涟钢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主持研究基于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的微合金化技术、开发出系列高性能产品,构建了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的产品体系。实现Ti微合金钢工业化生产,探索出具有我国资源特色低成本高性能钢制造技术路线。研发薄规格热轧板带成套制造技术,阐明薄规格热轧板带从中间产品向最终产品转化的发展方向。提出高品质特殊钢板带制造新的技术路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银质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出版专著2部,分别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和“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魏寿昆冶金青年奖和首届杰出工程师奖。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正东
刘正东(.10.6-),男,满族,钢铁冶金与材料专家,内蒙突泉人(原属吉林白城)。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金属压力加工专业,获学士学位。年毕业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钢铁冶金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长期从事电站动力工程用钢冶金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研究,主持创建了我国超超临界燃煤电站耐热无缝管冶金技术、构建了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核岛高质量大锻件冶金技术、研发了我国潜艇核动力系统关键钢材成套制造技术,大规模工程应用。获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均排名第一)、省部级特等奖2项(1项排名第一)、省部级一等奖5项(3项排名第一)等。获年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年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年光华工程科技奖和杰出工程师奖等。获授权发明专利38件,出版专著3部,参编著作6部、标准9项,发表论文余篇。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卫
李卫(.12-)磁学与磁性材料专家。生于北京市,原籍河南省洛阳市。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磁学专业。现任钢铁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稀土永磁材料研究室主任,国家科技重点专项(稀土材料专项)专家组专家,兼任IEEE及国际稀土永磁及应用委员会委员,亚洲磁学联盟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理事,全国磁性材料与器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高性能稀土永磁新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工作,获得了低温度系数、高磁能积钕铁硼永磁材料,特殊取向稀土永磁环和新型铈永磁体等多项核心技术创新成果,率领团队为我国稀土永磁产业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3项,发表论文余篇。年获国务院政府津贴,年成为国家人事部“重点资助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年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跃
张跃,男,汉族,中共党员,年出生于湖南郴州。年2月-年2月,在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现武汉大学)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年2月-年9月,为武汉科技大学助教。年9月-年10月,为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年10月-年10月,为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后、副教授。年10月至今,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年)、博士生导师(年)。0年10月-0年12月,由AnthonyMasonFellowship资助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研究,年1月-2年2月由JSPS资助在日本东北大学、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大阪大学、京都大学合作研究和学术访问,2年10月-3年4月,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纳米材料技术中心访问教授。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邵安林
邵安林,年9月4日出生,男,汉族,黑龙江省肇东市人,矿冶工程专家。中共党员。年毕业于鞍山钢铁学院。4年获东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先后任鞍钢矿业公司总经理、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现任鞍钢集团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鞍钢矿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名誉会长。长期从事铁矿资源技术开发、工程管理与战略研究。以超前思维和世界眼光谋划矿业发展,构建多元产业格局,打造绿色智慧矿山,建成国内领先的铁矿山龙头企业。主持攻克贫铁矿开发关键技术瓶颈,研发提铁降硅、协同开采、地下采选一体化等核心技术,建立较为完整的贫铁矿开发技术体系,创立“五品联动”矿冶系统工程模式,开辟一条贫铁矿规模绿色高效开发的系统创新之路,引领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致力国家资源保障战略研究,牵头编制我国首个铁矿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主持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对于加快铁矿产业结构调整,重塑矿冶工业布局,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构建国家资源保障体系,维护产业经济安全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获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等荣誉。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岳清瑞
岳清瑞(.01.02-),工程结构专家,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年毕业于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获工学硕士学位,年毕业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获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现任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工程师,兼任中国钢结构协会会长、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长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诊治及碳纤维土木工程应用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主持17项相关国家科技项目课题;研究成果解决了武钢、宝钢、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京广高速等工业建筑、重大历史建筑、公共建筑及基础设施的结构诊治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并构建了我国较完善的工业建筑诊治及纤维复材土木工程应用标准体系,是我国结构诊治及碳纤维土木工程应用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发表论文篇,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立新
唐立新(.08-),男,系统工程专家,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人。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东北大学副校长。唐立新教授为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工业数据解析与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北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科学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运筹学会智能工业数据解析与优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现为6个国际运筹优化和系统工程重要SCI期刊副主编。长期从事钢铁制造工程管理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实践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大数据科学、数据解析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加强学习与动态优化、凸优化与稀疏优化、整数与组合最优化、计算智能优化方法、智能工业全流程生产与物流计划、生产与物流批调度及在制造(钢铁、石化、有色、机械)、资源和能源工业及物流系统中的应用。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建新
谢建新,年6月14日出生,男,汉族,湖南省双峰县人,材料加工工程专家。年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年日本东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十三五”国家材料基因工程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主要从事金属凝固、加工和热处理及其关键装备的研究,在交通运输与航天航空关键铝材挤压加工,高性能特钢、铜合金和铜铝复合材料短流程加工新工艺及其关键装备的研究开发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较多重要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为第一完成人),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授权发明专利90余项,专利实施企业20余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文来自“世界金属导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