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石化集团原新闻发言人、党组宣传部长、品牌部总经理吕大鹏
日前,中国首席品牌官强首期沙龙在品牌联盟总部成功举办。资深体育从业者、品牌管理专家、各领域CBO和传媒行业代表等各界嘉宾,围绕着“后冬奥时代的品牌机会”这一主题,从不同维度展开深入探讨,并通过视频会议直播形式,实现了线上线下互动。
中国石化集团原新闻发言人、党组宣传部长、品牌部总经理吕大鹏以《赋能绿色冬奥,全景式传播中国石化品牌形象》为演讲题目,展开关于冬奥经济和品牌故事的主题分享。
中国石化集团原新闻发言人、党组宣传部长、品牌部总经理吕大鹏
中国石化作为双奥企业,尽管也面临着奥组委的诸多限制和疫情防控等困难,却通过聚焦冬奥传播、志愿行动、优质资源、合作共赢、冬奥公益等5项主要做法,达成了多项案例效果:中国石化“能源至净生活至美”的品牌形象和洁净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洁净能源获得广泛认可,积极推动企业经营高质量发展;品牌价值持续增值,加速推动中国石化打造世界领先企业。
吕大鹏还根据中国石化的成功实践经验,为品牌营销提出了两条宝贵建议:赞助商要拓展时间、空间、深度三大维度,用足用够合作权益;非赞助商也可以通过媒体巧妙蹭热点。
以下为演讲实录(有删节):
一、关于体育赛事权益运用的思考
首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几年前,我曾到访过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参观了当地最好的滑雪场。当时大概是5月份,山上仍然是白雪皑皑,很多人在那里滑雪。听当地的同事介绍,阿拉木图跟北京的竞争非常激烈,但最终还是北京把冬奥会举办权拿下来了。
当时我就觉得奇怪:为什么人家那么好的场地都没有拿下这个举办权?北京多少年来都没下过雪,为什么反而却拿下来了?同事说了一句话,令我恍然大悟。他说:“中国是冰雪运动的处女地,整个冰雪市场商机巨大,有待开发。”
国际奥组委的商业意识是非常强的,人家看好中国,并不是因为北京的雪多好,而是咱中国的巨大市场。奥运会,包括其他体育赛事,在中国都有着非常好的商机。这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总的来说,这次冬奥会、冬残奥会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还要查找不足,以利再战。对这一次的北京冬奥会,从商业和传播的角度,我有三点看法:
第一,从国家层面上看,大家更多地只是把冬奥当成了一次政治活动、体育盛会,而没有从国家营销的角度去用足冬奥会的权益,没有在全世界尤其是冰雪运动非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有计划地提前布局,讲好中国故事。
第二,从奥运经济的角度来看,冬奥合作伙伴的商业开发和利用做得并不是特别充分。尽管安踏、伊利等企业做得非常好,但是从传播平台到绝大多数合作伙伴,没有充分抓住这次机会。在中国的电视直播上几乎没看到国际顶级品牌赞助商的广告投放,中国的品牌投放随着谷爱凌而增加了一些,总体还是量不够。冰墩墩积压三年卖不掉,奥运来临之际,又一墩难求。
第三,其他蹭热点的品牌也不是特别多,而且大多数集中投放在网络平台、直播平台。其中,官方转播机构旗下央视频,授权转播机构咪咕视频、腾讯视频和快手都将冬奥会作为重要的营销点,但各平台投放内容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就像朱承翼老师所说,我国冰雪运动下一步发展有八个相关联的业态,如场馆场地、服饰器具、教练培训等,但是这些潜在业态,传播也不太到位。
把握后冬奥时代的商机,我认为品牌营销大致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赞助商应理直气壮地充分用足自己的权益。权益有滞后期,大约一年。冬奥会的官方合作伙伴可以继续使用。
第二种是“打擦边球”,如通过电视和媒体来沾光。体育活动一定要通过电视和视频来呈现。赞助电视和网络平台打广告,是不需要合作商身份的。
第三种是用活动载体和新闻手段来进行品牌营销,运用非广告手段也可以做好传播。
二、中国石化“少花钱,多传播”的做法
中国石化是一个“双奥企业”,夏奥会、冬奥会都是赞助商。我们立足于“少花钱,也要传播好”的理念,开发了一系列的活动,发布了“6个3”,从集团品牌、产品品牌两个维度来进行策划宣传。
中国石化通过新闻手段和活动载体,不花钱、少花钱就把冬奥会的赞助权益落实。主要做法有五个:
(一)聚焦冬奥传播,树立中国石化清洁能源供应和战略科技担当新形象
中国石化肩负起产业链链长的责任,牵头进行冬奥火炬研发攻关和量产工作,实现全球首次以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奥运火炬外壳,创新使用氢能和碳纤维技术,助力绿色奥运,并围绕火炬主题加强冬奥故事传播。
中国石化打造了《为火炬‘飞扬’披上碳纤维‘外衣’》等系列报道,并登上央视新闻直播间,首日播放量点击量就超10万。借助这个事情做足了传播,发了不少文章、视频内容,点击量也很高。中国石化面向全球发布的冬奥主题曲《冬梦》英文版和多语种版本,视频帖文阅读量超过万次,互动量超过6万次,获得国际奥委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