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概况本项目设有两座生物反应池一备一用,设计处理量在m3/d,目前实际处理量-m3/d。污水处理系统设计为生物反应池内维持兼氧、好氧交替出现的区域,在控制合适溶解氧条件下对污水污染物进行脱碳除氮处理,实现污水各项指标达标排放。但基于前期排放指标要求的考虑,系统基本以除氨氮和COD为主,未兼顾脱总氮,长期低负荷、高溶氧运行,生化系统活性污泥反硝化菌群严重缺失。脱氮微生物菌群缺失及缺少相应的缺氧反硝化区,直接导致系统几乎无脱氮效果。现通过投加高效反硝化菌及生物碳源的方法结合工艺调整,为反硝化菌种的定植扩繁和反硝化脱氮创造合适的外部环境条件,达到硝化降氨氮和反硝化脱总氮的平衡,实现整个水处理系统氨氮、总氮达标排放的目的。2.项目分析结合前期调研及向客户了解,该项目的一些相关设计参数和实际运行参数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分析可知,该项目硝化降氨氮能力较强,反硝化作用较低。其原因是碳源的投加位置不合理以及DO过高导致整个生化系统完全被硝化细菌占据优势,反硝菌数量较少,难以完成反硝化降总氮的工作,导致出水总氮远超排放标准。3.项目调试3.1调试过程:调试方案将分2个阶段逐步完成。第一阶段(投加反硝化菌剂)由于长期曝气及低负荷运行,系统反硝化等异养菌群严重不足,需通过外部投加反硝化菌剂,同时补充碳源等营养物质、降低曝气、降低系统中溶解氧等运行方式,为反硝化菌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和环境,使其在生化系统中定植、扩增和生物增效;加强现场水质检测,检测对象主要包括氨氮、COD、总氮、硝态氮、亚硝态氮、DO、pH值、MLSS以及碳源投加量等,确保系统稳定运行。经过第一阶段调试,系统反硝化活性明显增强,出水总氮在70-90mg/L。第二阶段(投加高效生物碳源)在上一阶段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通过添加高效生物碳源进一步提高脱氮负荷,同时降低脱氮碳源投加成本,最终出水总氮小于40mg/l。进出水总氮变化趋势如下:
3.2现场实景
现场生化池
声明:本号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