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当前经济运行态势,如何缓解能源供给紧张及产业链供应不畅等问题,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及平稳发展,多位委员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01现状:全球能源供应紧张形势还将持续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马永生看来,一是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经济恢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需求强劲增长。二是受疫情和减碳的影响化石能源上游投资不足,煤炭产量负增长。“OPEC+”石油限产,天然气新增产能创了5年来最低。三是能源转型过程中,新能源发展跟不上,储能技术不成熟,水电、风电、光伏满足不了要求。四是全球的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流动性泛滥,基金借势炒作,加剧了能源价格上涨趋势。预计随着北半球进入采暖季,全球能源供应紧张形势会持续一段时间。
“目前,虽然国内供暖季天然气保供的资源已经落地,但是如果煤炭、煤电供应形势得不到有效缓解,将额外增加用气需求,加剧供需紧张状况,进一步推动气价上涨。”马永生强调,在不发生大的地缘动荡导致油气进口受阻的情况下,全球能源价格涨价对我国市场供应影响中,天然气大于石油、石油大于煤炭,抓好天然气保供成了重中之重。
在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看来,当前正处于能源转型的阵痛期,全球能源矛盾突出,能源危机还在持续升温。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限制高能耗项目盲目发展,实施严格的能耗指标考核是促进节能降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但目前的能耗统计制度,绿电和火电仍然按照同一系数折合成标准煤计算能耗,不能有效调动地方发展新能源的积极性,建议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调控高碳能源消费比例,有利于能源有效供给,平稳优化能源格局,促进高载能基础材料工业有序稳定发展。
02思考:统筹长短期,兼顾碳减排和稳增长目标
马永生表示,要统筹提升能源安全保供能力和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当下的全球能源供需矛盾表明,在能源转型过程中,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我国在抓紧发展新能源的同时,要加强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着力增强能源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正确处理好发展和减碳、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不搞“一刀切”“运动式”减碳,差别化分解,精细化考核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积极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双碳’目标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必须努力实现,不能动摇。”在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看来,从近期情况看应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