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永国
本报通讯员于佳徐茂晋
从临淄到高青,李华雷拉着二氧化碳,每天往返在两地之间。
7月14日9点,李华雷和他的“搭档”吕德武又出发了。他们驾驶着二氧化碳运输车驶进位于临淄的齐鲁石化第二化肥厂。两个标注着“立方米”字样的白色球形罐体,矗立在烟囱林立、厂房密布的厂区内。
罐车在厂区门口停了下来,几名工作人员对车辆附件和安全外观进行了严格检查。登记、检查、签字……检查合格后,车辆被引导到指定区域。
指定的区域能同时容纳7辆运输车装运二氧化碳。李华雷和吕德武麻利地走下车,消除静电后来到设备前,在罐车尾部接上管线,打开阀门,液态二氧化碳开始注入罐车,“咕噜咕噜”声从管线隐隐传出。连接好管线后,人员全部撤到5米外的安全区域。
李华雷,胜利油田运输公司二氧化碳车驾驶员,他的工作就是把齐鲁石化捕集的二氧化碳装满车,送往胜利油田位于高青县高89区块的注汽站,用于油田生产。
白色球形罐体内储存的是液态二氧化碳。年7月,中国石化启动建设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项目的源头——齐鲁石化公司第二化肥厂煤制氢项目,每天回收二氧化碳立方米。
如何把回收的二氧化碳从齐鲁石化“搬”到胜利油田?胜利油田采购了57台车,用于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运行,李华雷就是驾驶员之一。
在我国,二氧化碳属于危化品,装卸、运输都有着严格要求,所以每台车辆全部实行双人监护,除了驾驶员,还配备一名押运员全程跟车。吕德武就是押运员。
拉运的二氧化碳为零下20℃的液体,相比气态和固态,液态二氧化碳既利于储存和运输,还便于往地下注入。
四五十分钟后,装车完毕。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李华雷和吕德武娴熟地拆卸管线。“噗嗤”一声,随之升起一股浓浓的白雾,两人被淹没在雾气里。
工作人员介绍,这是管线中残留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平时是看不到的,但是与罐车断开连接后,管线内残留的低温二氧化碳,遇到空气后就会气化产生白雾。
又是一番检验、扫描、签字等程序后,车辆驶出化肥厂,按照规定路线,驶向高青县高89区块的10号注气站。
记者提出跟车体验二氧化碳的运输过程,被李华雷以不符合规定为由婉拒。
记者只好跟随李华雷的车,一路抵达高青县唐坊镇。李华雷驾车穿过镇子,右拐,行驶2公里,一座注汽站出现在视野之中。胜利油田在此地建设的15座注汽站全部投入运行。
在“红工装”的指引下,车子驶入10号注汽站。记者因为没有穿工鞋,被拒绝进入站内。50分钟后,笼罩在薄薄的云雾之中,胜利油田运输分公司二氧化碳项目部经理张斌告诉记者,这是卸车完毕之后的排空。不一会儿,李华雷的车驶出10号站,原路返回齐鲁石化第二化肥厂。
张斌告诉记者,从装车、运输到卸车,一台车往返一趟得需要7个半小时。最多的时候,他们一天运行近80个车次。来源:大众日报
来源: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