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辽宁新增5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网站公布了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辽宁2人名列其中。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0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大连理工大学贾振元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孙立成(瑞典)特聘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同一天,中国工程院网站公布了年中国工程院当选院士名单,辽宁3人名列其中。
年,中国工程院开展了第14次院士增选和第13次外籍院士增选,共选举产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其中,东北大学冯夏庭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尚红(女)教授、东北大学唐立新教授,名列其中。
至此,年辽宁新增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共5人。
贾振元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机械工程领域专家,长期致力于高端装备高性能零部件控形控性机械加工理论、技术与装备研究。在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切削理论和抑制损伤控性加工方法、大型低刚度复杂曲面零件关联控形加工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取得了系统创新性成果。建立了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新的切削模型,揭示出复材去除机理和损伤产生机制,提出了“微元去除”和“反向剪切”加工损伤抑制原理,发明了多个系列复材低损伤高效加工刀具,开发出多种复材加工装备,提出了“关联面形约束复杂曲面”概念,揭示出曲面间基于性能约束的几何映射关系,建立了加工曲面再设计模型,提出了曲面加工误差补偿新方法,构建了“测量-曲面再设计-数字化加工”的关联控形加工理论与技术,开发出系列数字化加工装备。研究的加工理论、技术与装备应用于多种高端装备的研制或批产。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3件,发表SCI论文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孙立成物理化学家。瑞典皇家工学院分子器件讲席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特聘兼职教授。长期致力于太阳能燃料与太阳能电池科学前沿领域基础研究,在高效水氧化分子催化剂设计合成、氧-氧键形成机理、光解水制氢功能器件设计与制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年当选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从年起,孙立成教授开始了与中国实质性科技合作。他在大连理工大学建立了人工光合作用联合研究中心,从海内外引进一批优秀科技人才,在分子催化水氧化等关键科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合作发表SCI论文余篇。他建立了该领域中欧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渠道,为我国培养、输送了一批优秀科研人才。在他的积极策划下,中国与欧、美、日、韩等多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科研合作,推动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化进程。他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向国家科技部、基金委建议在人工光合作用领域布局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他与国内同行共同努力,推动我国人工光合作用研究走向世界前沿。获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冯夏庭年9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现任东北大学副校长、深部工程岩体力学与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兼任国际地质工程联合会主席、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工程设计方法委员会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主编。曾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所长和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深部工程岩体力学与安全研究工作,主持国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重点和部级等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5部,获发明专利授权7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其中3项排名第1)。荣获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士、国际岩土力学计算机方法和进展学会杰出贡献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
尚红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医院院长、医学检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会长,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世界病理和检验医学联合会西太平洋区主任。尚红教授主要从事艾滋病毒关键检验领域和临床检验标准领域的研究工作,在艾滋病毒储存库检测技术、预测艾滋病进展的全新标志物、我国艾滋病毒新型重组株鉴定和传播规律以及中国成人临床检验标准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NEnglJMed、LancetInfectDis、NatImmunol、SciAdv等国内外杂志发表文章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以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尚红教授严于律己,学风端正,学术严谨,医德高尚,为我国临床检验诊断学及艾滋病防治的创新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立新年8月出生,控制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高等学校“智能工业数据解析与优化”学科引智基地(计划)负责人。现任东北大学副校长,智能工业数据解析与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北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科学中心主任,工业与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大数据科学、数据解析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加强学习与动态优化、凸优化与稀疏优化、整数与组合最优化、计算智能优化方法、智能工业全流程生产与物流计划、生产与物流批调度及在制造(钢铁、石化、有色、机械)、能源和矿业资源工业及物流系统中的应用。发表在国际工业与系统工程旗舰期刊IISETransactions的论文被评为年度设计与制造领域的“最佳应用论文奖”(BestApplicationsPaper)。受邀担任INFORMSInternational的ClusterChair,9thIFACConferenceonManufacturingModelling,ManagementandControl的TrackChair。现为6个国际运筹优化和系统工程重要SCI期刊IISETransactions、IEEETransactionsonEvolutionaryComputation、IEEETransactionsonCybernetics、JournalofScheduling、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Research、JournaloftheOperationalResearchSociety副主编,国际期刊AnnalsofOperationsResearch编委,国际期刊Asia-Pacific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区域主编(AreaEditor)。
责编:杨东审核:徐晓敬
来源:辽宁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