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石化 >> 石化前景 >> 正文 >> 正文

科技人物石化王国的巾帼英雄陆婉珍

来源:石化 时间:2023/6/8
                            

陆婉珍常劝一些焦躁的年轻人:“要想成功,必须抛却功利心。不论做学问、做人,都不要太功利,不要太浮躁,要顺其自然,从点滴做起,功夫到了,自然会积涓流以成大海。”“年轻人要懂得宽容,与人交往时要知道合作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团结别人、融入集体,共同努力。”宽容、豁达、有原则、有远见、淡泊名利,正是她这些优秀的品质,把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同事、学生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异常有战斗力的科研团队。

陆婉珍(年9月29日~年11月17日)

祖籍上海川沙县,年9月29日生于天津。年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大学毕业,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化学硕士学位,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并于年至年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年后期,在美国玉米产品精炼公司任研究员。年回国后,历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分析研究室主任、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等职务;曾任全国妇联五届执委会委员、中国石化水处理技术服务中心主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顾问。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

陆婉珍年9月29日出生于天津市,祖籍上海市(原江苏省川沙县)。陆婉珍的父亲陆绍云是一位留学归国的纺织实业家,也是我国著名的纺织技术与管理专家。父亲的一言一行对年幼的陆婉珍产生了许多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科学救国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等。陆婉珍的母亲出身于常州当地的一户望族人家,受过良好的高中师范教育,知书达理,不但没有裹脚,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陆婉珍的幼年大半是由祖母照管的,祖母天性善良,性格温婉,尽管没读过书,却是一位颇有见识的女性。她对孩子十分慈爱,几乎不发脾气。祖母一生十分勤俭,所有日常生活也从不要人帮助。从祖母身上,陆婉珍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智慧和哲学,祖母所秉承的反对过度极端,主张对任何观点都采取“既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的中庸之道,给年幼的陆婉珍留下了极其深刻的思想烙印。祖母和母亲身上所具有的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品德一直留在陆婉珍的脑海里,使她终身受益。陆婉珍一生生活俭朴,她淡泊名利,温和儒雅,为人正直的性格多半是这样的身传言教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陆婉珍在重庆南开中学完成了初中和高中学业,接受了系统全面的素质教育,这对她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健康成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她具有的优秀素质和很强的学习、工作能力,并一直坚持的爱国强国的思想,都与她在南开时期所受到的全面素质教育有着渊源的关系。陆婉珍每每回忆起在南开中学度过的愉快时光,总是说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受教育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很重要的时期。

年夏,陆婉珍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陆婉珍在中央大学化工系幸运地遇上了杜长明、张江树、倪则埙、赵廷炳、高济宇等学界一流的老师,以及当从国外归来的年经学者时钧老师,这些名师的启发与训导使陆婉珍奠定了扎实的化学和化工功底,还使她接触到了学术领域前沿的课题,引发了她对化学科研事业的早期兴趣。抗战时期的重庆中央大学,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受多位名师的言传身教,42级化工班的莘莘学子在科学专业知识方面打下了异常扎实的基础,在工程技术方面也受到了非常严格的训练。加上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刻苦奋斗,在日后的求学和工作中,这个班级的同学都非常出色,有四位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闵恩泽、楼南泉、陆婉珍、梁晓天。

年初,23岁的陆婉珍作出了一个让家人十分震惊的抉择,她不顾家人和亲友们的良言相劝,执意只身一人赴美国求学。好在父亲眼界开阔,没有拦她。最放心不下的是一直疼爱陆婉珍的祖母,在老人眼里美国是那样的遥远。临行前,祖母送给她了一个金戒指,说:“你这次远行,可能再也见不到我了,这点东西也许当你在远洋那边无助时有用。”五十多年后陆婉珍提起这件事,也感慨地说:“想想,我那时的胆子还是够大的。只想读书,就去闯美国。”这一年,陆婉珍通过考试取得了公派留学的资格,并收到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入学通知书。经过1个多月的海上航行,年9月,陆婉珍来到了位于美国芝加哥郊外的伊利诺伊大学。

在美国,陆婉珍先后在伊利诺伊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俄亥俄州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于~年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随后,在玉米产品精制公司任研究员。在美国期间,陆婉珍有幸聆听了气相色谱创始人、诺贝尔奖获得者马丁(A.J.P.Martin)教授的学术报告,马丁从液—液色谱到气—液色谱的研发历程让陆婉珍深深懂得,科学研究工作既长又苦,而且一项研究成果很可能要过很久才会体现出其经济和社会价值。在美国玉米产品精制公司,陆婉珍对企业研发有了深入了解。企业为获取高额经济效益,就必须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断开发出新产品,研发的产品不仅要紧贴市场需求,还要重视个性化产品的开发。美国企业对产品品牌以及研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也给陆婉珍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些理念在美国学校里是很难学到的,但对陆婉珍回国后的工作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陆婉珍一直认为这是她留学美国八年最大的收获。

我国石油分析学科的开拓者

陆婉珍热爱祖国,年10月,她与丈夫闵恩泽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生活和科研条件,克服重重困难辗转香港回到祖国。年底,陆婉珍被分配至石油部石油炼制研究所筹建处,具体负责油品分析研究研究室的筹建工作。从那时起的半个多世纪里,陆婉珍便一直从事与炼油和化工有关的分析工作。随着筹建工作的深入开展,陆婉珍逐渐认识到,她的任务就是建立一个能够对石化产品及各种催化剂、添加剂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平台,这需要延揽高素质的人才和引进高水平的仪器设备,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高效的分析方法。于是,陆婉珍千方百计从人员培养、仪器购置、项目安排等诸多方面同时入手,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建成门类较为齐全、人员配套完整的分析研究室。

年,陆婉珍、闵恩泽举行婚礼时的照片

根据学科和任务情况,陆婉珍在石油分析研究室内相继组建了原油评价、重油组成、轻油组成、气体组成、光谱分析和元素分析等课题组,搭建起了较为完整的油品分析技术平台。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在分析研究面向经济建设和分析为工艺和生产服务的思想指导下,该平台在喷气燃料会战、配合“五朵金花”炼油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原油加工方案的制定等重大科研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障这些技术的顺利完成和实施立下了汗马功劳。上世纪60年代,陆婉珍亲自参加我国第一套自行设计的催化重整工业装置在大庆开工和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工业装置在抚顺开工,主持分析工作。她利用气相色谱技术发现并解决了我国第一套催化重整工业装置开工期间遇到的重大产品质量问题,为装置的顺利投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她主持编制了《近代仪器分析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重整分析方法汇编》和《石油化工分析方法汇编》等著作。

由于石油化工样品的特点,气相色谱技术从一诞生就与石油工业有了不解之缘。年,国外发表的一篇制作石英毛细管柱的报道,引起了陆婉珍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