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邹明强通讯员孔峥臻在易发军看来,王帅早已是硫酸装置的技术大拿了。但一有空暇,废酸裂解工段攻关改造、省煤器流程优化、稀酸提浓、装置尾气治理……两人依然会在装置的生产现场围绕相关问题讨论不休。
“快退休了,趁着还在岗位上,要把自己全部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交给年轻人。”易发军说。
易发军是中国石化荆门石化公司炼油四部的副经理,也是企业废渣、废水、废气、废酸综合利用领域的技术专家。年,他和大学毕业入职的王帅签订了导师带徒协议。11年来,师徒俩一个倾心指导,一个刻苦钻研,两个人还合作进行了多项工艺变更、生产优化和节能改造,硕果累累。
王帅是“导师制”生产线上培养出的优秀“产品”,一步步成长为主操、装置技术员、企业青年岗位能手,如今刚满32岁的他是荆门石化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
和王帅一样,年轻的技术员以能够拜易发军为师而荣,新入职的大学生员工,领导也很放心交给易发军带徒。
易发军很喜欢与年轻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一起盯操作、跑现场。办公电脑里,他保存着千余张装置的流程图和塔器内各个部位的照片,这可都是他在装置历次检维修中积累下来的“宝贝”。空暇时,易发军总会打开这些照片,反复翻开琢磨。这时,年轻的技术员、新入职的大学生们都喜欢围坐在他的身边,对照着照片认真听易发军的讲解。
近年来,随着一些老员工渐入退休年龄,很多生产中的好方法、好经验面临失传的境况,一些技术、技能岗位甚至出现了“人才断层”的隐忧。为此,荆门石化炼油四部大力开展“一对一”“手把手”的“导师制”带徒活动,以期做好专业技术的传、帮、带,培养年轻的传承人。
“感谢我的导师易发军,11年来,是他的帮助和指导给了我宽阔的成长机遇。”王帅十分感慨。今年3月,已经成为高级工程师的王帅,又签订了一份导师带徒协议,只不过他的名字签在了导师栏,一位准“00”后新员工成为了他的徒弟。
“‘导师制’为我们培养出了一批‘挑大梁’的能手,一大批青年员工在导师的指导下得到了快速成长。”荆门石化炼油四部经理卢俊刚介绍道:“目前,我们还成立了10多个由高级工程师、技师领衔的项目攻关团队,通过老中青相结合开展专题攻关的模式,为青年员工打造成长成才的绿色通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