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去看望在油田工作的老同学,眼泪哗哗直流,石油一线的生活区早已凋零!
我同学大学毕业进入油田的基层工作。那个时代,倡导“先生产后生活”的理念,老一辈的石油工人都住地窝子、席棚子,新一代石油工人已经开始住上了五层楼房了。那个时代,在油区(生产区)附近创建生活区(俗称生产“基地”)。在荒野上一大片一大片地盖楼房,有的油井就在小区里。然后,医院、学校、菜市场、幼儿园等配套措施,迅速成为一片“繁荣”的生活小城,让周边的农民好生羡慕。
当年,我同学结婚的时候,住上了崭新的两居室楼房。现在他陪着我看了看当年红红火火的生活区。映入我眼帘的是:生活区早已人去楼空,成片成片的楼房在风中凋零,院子里荒草萋萋,小动物乱窜。医院、学校、幼儿园、菜市场等建筑早已成为废墟。附近的农民“占领”了小区,他们在楼房里种蘑菇、养兔子,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这十多年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其实,工业城市尤其是资源型城市,都可能会面临衰败的问题。原来的“奋斗理念”是“先生产再生活”,即使要生活也要围着生产转,所以,把生活区建在荒凉的原野上,那是伟大的石油工人和家庭孩子的奉献。如今,新一代的石油后代,孩子需要上更好的学校,老人需要看更好的医生,女人需要去更时尚的商场买衣服,谁还愿意住在荒原上的生活区呀!
于是,他们都搬到了县城居住,有条件、有本事的人搬到了地级城市居住,让孩子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让老人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资源,让家庭能享受到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前不久,流行一个信息:鹤岗的80平米二居室才卖5万元。我们都笑了,你去石油生活区,遍地被废弃的楼房,别说卖了,就是送人都没人要。
所以,现在的大学生不会像以前那么苦了,不可能再居住在荒野上了。现在都在县城或地级市里居住,然后坐通勤车去上班,也可以开私家车去上班。生活条件好多了,但是工资待遇上,已经多年没有多大“起色”了。总体来看:
国内“六桶油”的待遇的宏观比较。
中信石油大于振华石油大于中化石油大于中海油大于中石油大于中石化。
我们经常说的“三桶油”是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它们的总部都“挨”着,都在北京东二环上,中石化和中海油是隔着二环路“握手”,中石油在上一站的地铁口。总体来说,同等职位,中海油的待遇是第一、中石油是第二,中石化是第三。
其他“三桶油”,队伍规模比较小,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