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风尘仆仆、满身挂雪的我时,胡云召的老伴心疼地握着我的手,把我让进屋。左手间卧室里躺着已经醒了的胡老。
“大娘,真是不好意思,昨天来的时候,没有仔细查找相册里胡老年轻时的照片,给您添麻烦了……”我一边解释,一边在心里责怪自己昨天采访前的考虑不周。
临走的时候,我走到已经无法行动、语言功能退化的胡老面前告别。这个曾经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老兵,眼睛里流露出的威严和不舍,让我至今难忘。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不是因为胡云召老人这篇稿子最终在中国石化报刊登,也不是因为我看到自己时隔这么多年,还能拿起笔来传递正能量。而是因为,在那一刻,我感到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责任。
这些为国家、为油田奋斗了一辈子的老人,退休后、病重后更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日常服务和关怀,而是让更多的人、让下一代知道并记住这些老人。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去宣传榜样、挖掘闪光的人性,向他们致敬。
带着这份责任,我的足迹从采油一线到田间地头,从油田老人到村舍老农。一个个新闻现场,成了我期待的奔赴。我见证了胜利油田老年服务部专业化改革、社会化管理。在加快油地融合的新形势下,年我跟随河口老年服务部阳光老年志愿者来到河口区新合村、新户乡太二村,先后见到了困难村民杨秀娥和赵青山,在帮助他们采摘果蔬销售过程中,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感谢油田好心人”。
年8月我走上宣传工作岗位,半年多来,40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石化报、胜利日报等媒体,50余篇稿子发表在石化党建、奋进石化等新媒体客户端。
有人说,走上宣传的道路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足够的底气。我也很认真地想过,我的底气到底来自哪里?我已经42岁,也不是科班出身,但是,我想,我的底气可能来源于:在过去的这半年里,我的报道是自己一条一条跑出来的,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见证过多少真实,付出过多少努力,就会有怎样的底气。这条路真的很难,我也有过动摇,但是现在,反而更加坚定地想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因为我太享受那种从一个现场、一次活动、一项工作中发现新闻视角、酣畅淋漓地写并且发表出来的快乐。
在这条刚刚开始的路上,我也遇到了一些与我有同样经历、相同心路的人,给予了我很大的精神力量和心灵慰藉。从通讯员到优秀通讯员的转变,注定艰难,但我会拼尽全力。打开聆听各方声音的大门,始终不忘自己的油田根,写出铿锵有力的新闻。
路已经在脚下,伙伴已经在身旁,努力做好自己,不断学习,写好油田故事!
作者:张海宁
原文刊发于《中国石化报》,经授权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进入石化美京东旗舰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