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百年前中国大陆第一口工业油井在陕北钻成,随即建起陆上第一个炼油厂后,石油产业就逐步依照上游油气勘探开发、中游炼油与销售、下游化工的业务架构运作,近百年未变。
到了新世纪交替之际,国内油气行业开启世纪大重组,伴随三桶油海内外上市等一系列顶层操作,实现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新格局。时至今日,顺势而为,业务架构不断优化,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架构基本成型。
在国际能源发展趋势与国家发展格局升华之际,我们来回溯跌宕起伏的三桶油20年业务架构三次嬗变。从中石油中石化20年前重组上市与迭次改革,到中海油上市与新能源业务波澜起伏,直至今日不约而同走向综合能源架构的同一圈层,三桶油始终走在改革之路上,从不停歇。
01
回溯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年国内石油产业世纪大重组启动时,两院院士、中国炼油技术奠基人侯祥麟先生曾如是说。
侯老的话,从世纪见证人视野道出了构筑国家能源命脉历史发展脉搏的顶层逻辑:与时俱进。
新中国成立后,石油产业上游板块被新疆、大庆、胜利等新发现的大油田强力支撑,中下游被兰炼、兰化、吉化等大炼化和大石化鼎力佑护,逐步做大,并用14年便将石油从90%进口实现自给。新中国石油产业从旧时代年产12万吨的薄弱基础上站立起来后,尽管业务板块架构连续几十年固化,但顶层设计机构却经历了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石油工业部、燃料化学工业部、石油化学工业部、石油工业部的多次变迁,以及之后行政序列的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国家能源局,公司序列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后改为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后改为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变迁。
新世纪交集之际,为了将央企两大顶尖企业全面推向市场,国家启动对石油石化两大公司世纪大重组:将化学工业部、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化工总公司的政府职能合并,组建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化工部和两个总公司下属的油气田、炼油、石油化工、化肥、化纤等石油与化工企业,以及石油公司和加油站,按照上下游结合的原则,分别组建两个特大型石油石化集团公司和若干大型化肥、化工产品公司。
此次大重组,规模之大,涉及多亿元资产;涉及企业之多,从带有浓重计划经济色彩的副部级成员企业到处级科级成员企业数以万计;辐射范围之广,从各级机关到县级区域加油站。震动可谓空前,不仅在中国工业企业发展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屈指可数。
年世纪大重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两大“航空母舰”启航,分别拥有完整产业链意义上的石油天然气上中下游业务板块,开始与西方石油巨头同台共舞。此举只是顶层逻辑的开始,更加精彩的一幕还在后面。
年5月26日,中国石油石化大重组,两桶油划转企业交接仪式。
年4月6日,中石油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始挂牌交易;4月7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成功上市。
年4月7日,中石油在香港上市紧接着,中石化先后于年10月和年8月在境外、境内发行H股和A股,并分别在香港、纽约、伦敦和上海上市。
年2月27日,中海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海内外连续上市步伐,力促石油产业踏上国际赛道,对标国际石油公司。焕然一新的三桶油实施资源、市场和国际化三大战略,演绎一个又一个精彩,惊鸿一瞥迭次出现,让世界为之注目。
20年转瞬,今日回溯跌宕起伏的情节,物是人非,令人不胜唏嘘。
在海内外上市,需要精彩故事铺垫,而石油产业的精彩故事之一,即业务板块架构的国际接轨。
当年,笔者作为副主编参与撰写的《国企震撼-中国石油重组与上市实录》,完整地保留了共和国长子上市前的业务板块架构设计过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重组上市,尤其在海外上市,是中国石油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变。中石油重组上市筹备机构年初成立后,高层频频与国际大投资机构和大公司交往,听取外方对中石油资产重组与海外融资的建议。外方介绍了他们的模式,按行业设计6个业务板块:勘探开发-炼油销售-化工-运输-液化石油气-天然气运输。
有了外方的模板后,中石油高层三下全国百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的大港油田调查研究,四易其稿重组方案,向中南海进行汇报。
此重组方案将上市公司拟定名为“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由集团公司发起设立,将下属专业分公司拟定名为“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XXXXX公司”。上市公司管理架构采取国际通用方式,主体部分实行一级法人三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即公司总部(投资决策中心)、分公司或事业部(利润中心)、地区公司(成本操作、利润中心)。上市公司实行总裁负责制。该方案被中南海拍板认定。
最后重组上市确认的业务板块架构按照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分开,分为勘探与生产、炼油化工、销售、管道运输业、科研五大板块。
半年之内,中石油中石化在国家统一指导与批准下进入全球资本市场,中海油次年卷土重来,也成功上市。三桶油通过重组上市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构筑了国际标准的全新的现代石油公司架构,此为国内石油产业开天辟地的一次嬗变。
自此,中国石油产业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前沿,此业务架构主体延续近20年。
02
转折
如果说中国入世前的三桶油重组上市,是在全面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战略下的主动性改革,进入新世纪后,国内外形势与整个石油产业接连发生巨大变化,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三桶油步步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再次踏上改革路,业务架构各板块持续优化,可谓二次嬗变。
日月光转,永不停歇。当三桶油重组上市时,我国石油消费量刚达到2亿吨,入世后石油需求暴涨;年进口1.亿吨,对外依存度已达40%国际警戒线;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年开始,国内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不得不从40多个国家进口原油,每天上百艘巨型油轮从波斯湾等地驶往中国宁波港、青岛港、大连港;年石油表观消费量将近7亿吨,是三桶油重组上市时的三倍多。
油气消费几何状增长的结果,催生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以及第一石油进口大国、第一汽车产销大国。国内石油产业与时俱进,业务架构开始进入持续调整优化中。对外,通过全球并购分享全球石油资源;对内,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经营自主权改革等一系列措施,进行经营体制与机制的改造;直至今日的新能源与新材料,乃至金融业务板块的深度嵌入,直抵综合能源支撑点。
嬗变,始终在路上。
完成重组上市的三桶油,来不及歇息,就面对了突入袭来的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世界第一石油进口国的新格局。对石油等资源强烈需求急剧增加,倒逼三桶油在全球寻找油气资源,大步走向五湖四海,多种输入渠道并举。国家层面的出访也倾斜于石油能源大国,为加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引擎加油。为了给油气资源加上双保险,中俄油气管道与中缅油气管道也应运而生。
重组上市10年后,面对中国能源安全,三桶油走向了全球并购油气田高峰,海外并购的交易规模从年的亿美元暴涨至年的亿美元。之后,海外并购交易规模明显回落,更趋于理性化。
此时,上游为主的中石油海外板块在业务架构中份量首次加重,国际业务进入了五大板块架构序列。经过10多年洗礼,中石油资产总额达到2.23万亿元,比年增长2.4倍,坐上全球第四大油企宝座,另两桶油进入前50强。
年经历后全球金融危机的低点后,国内原油产量出现下滑、成品油消费出现低增长同时,天然气消费生产迎来爆发,地炼挤压市场份额。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促使三桶油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和专业化重组整合,立足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优化油气两条业务链运行。
关键时刻,中央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求在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国家发改委也表示,将在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的重要领域和关键行业加快推进混改。
在此背景下,三桶油把专业化重组和混改作为发力点,持续优化上市时确立的业务架构。中石油坚持“突出主业、优化结构、搞活机制、提高效益”的原则,分类分层完成合资合作项目50个,确保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中石化完成了对旗下油田服务、油田机械资产的整合重组并上市。年年底,油气管网混改也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人寿和国投交通成为川气东送管道公司股东。国企中体制改革始终走在前卫的中海油在其服务板块引入混合所有制,向民营资本开放其服务和承包业务并重组子公司所有制,使中海油更专注于运营和管理它们在股权市场的资本。
与此同时,三桶油实施油田、炼化、销售等企业试点实施经营自主权改革,天然气销售和管道业务体制调整,装备制造企业“五自”经营改革,都是精彩之笔。中石油组建了天然气销售南方分公司和北方分公司,开始注重清洁能源在业务架构的分量。
重组上市是三桶油体制上与国际石油公司的粗放式全面接轨,之后20年持续的改革,对业务架构的不断优化,则是对机制的逐步改造与创新。
这期间,三桶油对业务架构优化各有千秋。侧重油气主业的中石油强化上游板块硬增长,对下游炼化板块转型升级;主攻下游的中石化则把下游板块建设先进产能列为主体,对上游稳油增气;前卫的中海油则把核心放在上游板块的降本增效,打造成本和规模竞争优势上。
此时,三桶油管道板块重组是一大亮点,干线管道独立,实现管输和销售分开,为国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