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报告请登录。
1、全球炼化行业向“四化”方向迈进,我国“降油增化”趋势明显
炼化行业处于石油化工全产业链的中上游,可细分为炼油和化工两部分。炼油是通过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连续重整、加氢裂化、延迟焦化、烷基化等生产工艺,利用原油生产出不同的产品。炼油产品主要包括石脑油、各类成品油(汽油、柴油、煤油等)、液化石油气和沥青等。石化产品则需通过对炼油产品进行进一步加工获得。生成石化产品的第一步是对炼油产品(主要是石脑油)进行裂解,生成以乙烯、丙烯、丁二烯和对二甲苯(PX)等为代表的基本化工原料。第二步是以上述基本化工原料为基础,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并制成各类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
全球炼化行业向大型化、规模化、炼化一体化、基地化为标志的“四化”发展方向迈进。随着工艺技术、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炼化装置加速向大型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其次,随着炼化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下游需求的不断细分和扩大,炼化一体化已经成为全球石化行业发展的大趋势。炼油企业从单纯的原油加工向中下游石化方向延伸,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和实现炼化一体化经营,不仅可以将炼油的废料进行有效利用,还可以大幅度地提升生产效益,这已成为全球炼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及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炼化一体化装置主要具备以下竞争优势:第一,炼化一体化有助于减少投资,降低生产成本;第二,可以降低原料成本,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可提高生产灵活性,应对油品和石化产品市场变化的需求;第四,可以拓宽石化原料来源,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第五,有助于实现产品多样化,延伸价值链,提高经济效益。随着炼化一体化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基地化建设也逐渐成为必然,化工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近些年我国“降油增化”趋势明显。目前,油品端需求增速正在放缓,叠加新能源车发展迅猛,电动化正在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对油品需求将带来较大影响。因此,“降油增化”的发展趋势已是业内共识。据搜狐新闻报道,年国内成品油平均收率是60%左右,目前新建的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已大幅压缩成品油产出,部分企业成品油收率甚至低于40%,目的就是增加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的产出。这一点在我国民营企业和外资近几年投资的炼化项目中尤为突出。例如,据隆众资讯统计,浙石化一期项目的成品油收率约为41.8%,预计二期项目的成品油收率将进一步降低;巴斯夫在大亚湾的项目将采取不建炼油产能、进口石脑油的方式,建设其百亿美元投资的石化基地;埃克森美孚在大亚湾的项目也将采用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烃的方式,以减少成品油产量。我国的炼化企业正在从原本主要生产成品油和大宗化工原料,转向多产高附加值油品和高性能化工产品以延伸产业链,从而进一步拓展炼化行业的发展空间。
2、石油化纤产业链向中国集中,民营大炼化快速崛起
2.1、国内炼油能力大幅增长,民营炼化迎来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1.1、全球炼油能力稳步增长,亚太全球炼油中心地位稳固
近十年全球炼油能力稳步增长,亚太地区产能占比持续提升。根据Wind数据,年,全球炼油产能为91.65百万桶/日,十年间全球炼油能力稳步攀升,年全球炼油产能增至百万桶/日,年均复合增速约为1%。年全球炼油能力增幅明显,同比增长1.5%,为近十年以来的最大增幅。年增量主要来源于亚太地区和中东地区,其中亚太地区的主要增量来自于中国,随浙石化一期和恒力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陆续投产,中国大幅增加约85万桶/日炼油能力;亚太其他地区新增产能包括恒逸石化文莱项目17.5万桶/日和马来西亚PETRONAS炼厂30万桶/日。中东地区新增炼油产能为沙特Jazan炼厂40万桶/日。年亚太地区炼油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36%,居全球首位,较年提升5%,进一步巩固全球炼油中心的地位。
2.1.2、国内炼油能力持续攀升,民营大炼化快速崛起
国内炼油能力持续攀升,我国稳居全球第二大炼油国。据Wind数据,年我国炼油能力仅为5.6亿吨/年,历经十年扩张,年我国炼油能力已提升至8.8亿吨/年,年均复合增速高达4.6%,远高于全球1%的年均复合增速。目前我国稳居全球第二大炼油国,仅次于美国,年4月,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石油市场报告》称,年前,全球炼油行业将迎来一大波新增产能,炼油能力净增长约万桶/日,中国将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炼油能力最大的国家。随着炼油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原油加工量也保持快速增长,-年的年均复合增速为5.7%,我国炼厂开工率在年已随之提升至75%左右,较年66.9%的开工率,大幅提升了7.6个百分点。
民营大炼化快速崛起,迎来炼化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年,得益于恒力石化、浙石化等民营大炼化的快速崛起,我国炼油能力均保持5%以上的较高增速。年12月,恒力石化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投料,在年3月打通全流程,成为国内第一家具备“原油-PX-PTA-聚酯”全产业链的民营炼化企业。年5月荣盛石化控股子公司浙石化4,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即2,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投入运行,在年12月全面投产打通全流程。恒力石化、荣盛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的顺利投产,标志着我国民营大炼化全面迎来炼化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年民营大炼化的炼油产能占比也得以明显提升,从年的26%已提升至年的31%,而“三桶油”以及其他国营炼厂的产能占比由年的74%下降到年的69%,民营大炼化的相继投产正在逐渐打破国营炼厂行业垄断的格局.
2.1.3、我国成品油供应过剩,成品油出口作为调节国内市场平衡的重要工具保持高速增长
我国炼厂开工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结构性过剩形势日益严峻。据中国石化新闻网报道,年全球炼厂的开工率约为81%,虽然较年略有下降,但仍处于较好的水平。其中美国炼厂开工率表现最为优异,全年平均开工率约为90%;亚太地区炼厂开工率为85%;欧盟地区炼厂开工率为86%左右,我国炼厂开工率虽然已提升至74.5%,但是仍然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年,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合计将有万吨新增炼油能力投放,据前瞻经济学人预测,待年新增炼化项目全部投产后,国内成品油过剩产能约1.5亿吨左右,-年,我国每年仍将有年产3万吨以上新增炼化项目投产,我国炼油行业所面临的结构性过剩形势日益严峻。
成品油出口已成为调节国内市场平衡的重要工具,我国成品油出口量保持大幅增长。目前,国内成品油市场已由供应短缺变为富裕过剩,在此背景下,成品油出口便成为了调节国内市场平衡的重要工具。据百川盈孚和卓创资讯统计,年我国汽油出口量为万吨,柴油出口量为万吨,煤油出口量为万吨,此后我国成品油出口量保持快速增长,截至年底,我国汽油出口量为万吨,柴油出口量为万吨,煤油出口量为万吨,年至年我国汽柴煤出口量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29.1%、31.5%、9.3%。其中,在年我国成品油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汽油和柴油出口量同比增速分别高达64.4%和.0%。我国成品油主要向东南亚地区出口,也有部分资源流向澳大利亚和南美市场。细分来看,我国汽油的主要出口国家为新加坡,占比出口总量的60%;柴油主要出口去向为菲律宾、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上述四个国家和地区占比出口总量的67%;煤油出国去向主要为中国香港、越南、韩国和美国等地,以上四个国家和地区占比煤油出口总量的51%。
2.2、我国乙烯产能保持高速增长,民营企业产能占比将继续提升
2.2.1、全球乙烯产能逐年攀升,亚太地区乙烯产能领跑全球
世界乙烯原料主要由石脑油、乙烷、丙烷、丁烷、煤制烯烃(CTO)和甲醇制烯烃(MTO)等构成,其中石脑油所占比重较大,据搜狐新闻报道,年全球范围内石脑油制乙烯的比例为42%,位列第一。据Wind和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年全球乙烯产能为1.38亿吨,此后逐年攀升,截至年世界乙烯产能已达1.86亿吨,9年间年均复合增速为3.4%。年,亚太地区乙烯年产能约为6万吨,占比世界总产能的34%,领跑全球;紧随其后的是北美地区,其乙烯年产能约为万吨,占比世界总产能的26%;欧洲和中东地区分别占比18%和17%。分国家来看,美国、中国、沙特呈现三足鼎立态势,分别贡献乙烯年产能.1万吨、.9万吨、.5万吨,合计占比全球乙烯产能的45%左右。
2.2.2、民营炼化企业拉开乙烯扩产序幕,我国乙烯产能保持高速增长
我国乙烯扩产速度较快,蒸汽裂解为我国乙烯的主要生产路线。我国乙烯产能长期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根据Wind和《年中国能源化工发展报告》数据,年我国乙烯年产能为万吨,年我国乙烯年产能已大幅增长至万吨,这十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9%,为世界乙烯产能年均复合增长率的两倍。随着产能的大幅扩张,我国乙烯产量也保持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国内部分设备老旧、运营成本高、效率低、行业集中度低、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国内乙烯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年我国乙烯的产能利用率为71%,较年下降了19%。我国乙烯装置以蒸汽裂解为主,年裂解路线的乙烯产能占比高达74.1%;由于我国富煤少油气,煤/甲醇制乙烯的产能占比已达到25.6%,远高于占比6%左右的全球平均水平;乙烷制乙烯路线在我国进展较为缓慢,除了年9月我国首套乙烷制乙烯装置新浦烯烃正式投产,以及中石油塔里木和长庆项目已经开工外,其他并无实质性进展。
年民营企业拉开我国乙烯扩产序幕,我们预计民营企业产能占比将进一步提升。据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年,我国乙烯总产能达万吨,同比增长14.2%,为近9年以来的最大增幅,其中恒力、新浦等民营炼化的新增产能约占总新增产能的76%,民营企业的乙烯产能占比进一步提升至16%。年民营炼化的投产拉开了我国乙烯扩产的序幕,年除了中石化、中化等国企、央企的乙烯项目将投产之外,万华化学的百万吨乙烯项目也计划在年下半年建成投产。据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和金联创统计,-年,我国乙烯产能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将有近万吨新增乙烯产能投放。未来随万华化学、盛虹炼化、浙石化二期等乙烯项目投产,民营企业的产能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2.2.3、年得益于下游需求强劲,我国乙烯消费保持较高增速
乙烯下游的主要衍生物有聚乙烯、环氧乙烷、乙二醇、苯乙烯、聚氯乙烯等多种化工产品,其中聚乙烯占比最大,约为66%,是拉动乙烯消费的核心领域;其次,乙二醇、环氧乙烷分别占比16%和5%。根据《年中国能源化工发展报告》数据,年,我国乙烯产量为万吨,表观消费量为万吨,万吨左右的缺口由进口乙烯补全,因此目前我国乙烯行业基本供需平衡。我国乙烯表观消费量近几年均保持较高增速,在年同比增长9.7%,为近五年以来的最大增幅。宏观层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增速分别为6.1%和8.4%,是支撑乙烯消费增速的基础动力。从微观层面上来看,年国内聚乙烯再生料与新料价差缩窄,导致国内聚乙烯再生料逐步被新料抢占市场份额,刺激乙烯消费进一步增长;其次,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导致国内掀起了一轮乙烯下游制品的抢出口热潮,贡献了一部分乙烯消费增长;快递和外卖包装行业近年来发展较快,根据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年该领域的包装消费增速约为20%-30%,对乙烯的消费增长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此外,国内水泥产量因基建有所回暖,从而带动减水剂消费增长,对乙烯消费量提升起到间接刺激作用。但由于未来三年国内乙烯产能大幅扩张,未来国内的乙烯仍有过剩风险。
2.3、我国PX产能高速增长,进口替代快速推进
2.3.1、东北亚地区引领PX产业发展,年全球需求增速有所放缓
年全球PX产能大幅扩张,据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年全球PX产能为万吨,产量为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2.6%和3.9%。东北亚地区PX的供给和需求均居全球首位,引领全球PX行业发展,截至年底,东北亚地区PX产能合计占比全球产能的63%,需求占比全球的70%。其中,中国大陆地区的PX产能位列全球第一,据百川盈孚统计,截至年底,中国大陆地区的产能为万吨,占比全球产能的36%,其次是韩国、印度、日本,产能分别为万吨、万吨、万吨,分别占比全球产能的17%、10%、7%。年全球PX需求增速有所放缓,据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年全球PX的需求量分别为万吨、万吨,年增至万吨,同比增速由年的8.18%降至4.56%,为近三年以来的低位.
2.3.2、国内新建产能集中释放,进口替代快速推进
国内新建产能集中释放,民营炼化企业快速崛起。年左右我国PX的行业发展还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由于我国PX行业进入门槛较高,对资金要求、抗风险能力及工艺技术均有严格要求,那时我国PX产业大多集中在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大型国营资本手中;其次,PX毒性的争议广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687.html